Course

書店的地方連結

21 / Dec

老村新力量──社區裡的大家書房

獨立書店是一種很好的介面,讓在地人聚集交融,也吸引外地人靠近。
因為拍攝紀錄片而接觸到忠義眷村的奚浩,發現忠義村是一個很特別的村子。這座老眷村,除了外省族群外,近年移入了大量的原住民族群和新住民成員。這個村子是移動者的故鄉,蘊藏豐厚的生命故事,激盪不同的文化融合。
奚浩以社區工作的型態經營大家書房,凝聚社區居民,也連結外部資源進入忠義村。在此,書店不只是純粹買書、閱讀的地方,也是尋找問題解答、認識地方的場所。在二〇一九年,奚浩將大家書房移交給村子裡的團隊經營,「村籽」正在書房裡萌芽。

10 / Dec

移工。海洋。蘇格澳底。──獨立書店的社會潛行精神

貓哥(林群)曾在清華大學有過十幾年的書店經驗。二〇一九年,他開著書車送書到偏鄉,車開到了澳底,他決定就此定居下來,因為他發現澳底有他最關心的兩個元素,移工與海洋。
蘇格澳底海洋書苑像是一間移工服務站,貓哥在短時間內融入了移工的生活,書店內擺了各種東南亞國家的書籍,這裡成了移工們可以免費借閱書籍與索取物資的地方。而澳底也實現了貓哥實踐海洋環境教育及關注移工議題的所在。

10 / Dec

旅人在故鄉──宜蘭旅人書店的文藝復興行動

隨著雪山隧道開通,宜蘭每年快速地變化著,這讓離鄉的遊子們對家鄉心生焦慮。林世傑正是其中之一。他帶著這份焦慮與對家鄉的認同回到宜蘭,在觀察到觀光發展對宜蘭造成的衝擊後,決定結合自己過去旅遊雜誌編輯的專業,開一間蘊藏「文化工作室」基因的書店。
在旅人書店裡,閱讀不是傳統的紙本知識汲取,知識透過書店的轉譯,變成選書的方向、活動的呈現,在地方上的書店其實更像是間「文化的雜貨店」。

10 / Dec

繫住地方的書店──繫。本屋的在地經營

徐孝晴和彭巧如都是所謂的「北客」,他們因為想了解自己家族的客家族群遷徙史,於是專攻研究族群文化。在北部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們搬回屏東居住,對他們來說,返回屏東是重回自己的家鄉生活,而開書店是選擇生活的方式。
他們摸索著如何開一家有「在地味」的書店,運用田野調查的能力,將他們經驗到的生活、接觸過的人與文化,轉變為書、飲食與故事,吸引著人們走進「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