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一份「書店指引」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可以猜想它可能引發的批評與責難,但我們無從迴避。
這些年,在媒體的報導下,書店,尤其是獨立書店,逐漸被形塑成一種特定的風格類型,於是對新一代的讀者來說,走進某一家(獨立)書店,很可能就誤以為所有的(獨立)書店都差不多是如此模樣。而如果不幸讀者剛好不喜歡這家書店,那就可能抹除了他再繼續去其他(獨立)書店的意圖。因此,製作這份書店指引想做的,即是給讀者一個簡略的輪廓,方便讀者依自己的興趣走到對的書店,或者,去探尋各種不同類型的書店所呈現的精彩。
睽違兩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於世貿一館6月2日至7日展開,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獨立出版聯盟與讀力公民行動,首次以「讀字公民」參與臺北國際書展,以讀字便利店的概念,延伸成「閱讀藥局」,點出「書店」也為人們的疑難雜症提出解方的功能,加上時間推移讓書店的樣貌日趨多元,隨著社會脈動而調整適應,回應世代不同的需求,創造人們自我詮釋與文化延續的場域。
辦理年度:111年
因為Covid-19疫情肆虐,台北國際書展二度停辦,於是我們縮小規模、改變場地、修改形式,將公民書區移展至松菸第五倉庫,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於4月1日至6日辦理「讀字公民書展-破浪、破曉、希望再集結」。
辦理年度:110年
借重獨立書店在地方知識傳遞的影響力,結合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經年積攢的技藝推廣能量,以微型書展、主題講座、手作體驗等模式,於精選獨立書店擴大辦理,深化工藝推廣與地方的連結,並豐富其文化內涵,期望藉由不一樣的人事物,激盪出創意的火花,接觸到多元族群,讓大眾內化「工藝即生活」的美學態度。
辦理年度:109年
延續「蛻變與展望」的精神,提出「熱血與夢想」的書店文化推廣概念,期望透過各類型書店創立初衷與真實的動人故事,繼而使民眾理解「書店與人與城市」的意涵,表達書店對社會熱血的貢獻價值,進而延伸至關於書店的社會全人教育功能。
辦理年度:民國108年
隨著網路時代與科技的進步,閱讀的習慣已經大大改變,讀者從人手一本逐漸轉成人手一機,逛書店的意義不一定是為了購買書籍,閱讀也不再侷限於咀嚼文字。為了延續實體書意義與精神,書店型態的調整勢在必行,因此欲透過展覽向民眾說明台灣獨立書店的各種樣貌與發展脈絡,進而推廣獨立書店存在價值。
辦理年度:民國107年
前往以色列拜訪獨立書店業者、出版產業、讀者,甚至部會官員,以瞭解以色列前任文化部長Limor Livnat於2013年推動《文學與作家保護法》此一法令的政策制定背景、對於出版產業的影響,獨立書店經營以及政策對消費者決策影響等層面。
辦理年度:民國107年
一個國家人民的文化水平與閱讀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台灣近年來努力發展文化軟實力,然基礎的閱讀卻是每況愈下,閱讀氛圍已然類似「廢墟」模樣,如何讓閱讀「重生」成為發展文化的重要前提。
辦理年度:民國106年
以色列的獨立書店集中在地中海東岸的特拉維夫與海法,以及深入內陸的首都耶路撒冷。在海法經歷獨立書店倒閉潮後,以色列如今賣新書的獨立書店所剩不多,存活下來的書店動輒是十年、二十年的歷練,這些獨立書店坐擁驚人的藏書量以及各具獨特魅力的選書。
以色列2014年通過《文學與作家保護法》,希望鞏固出版產業多元發展的根基。法案推動過程曲折,最終被提前撤銷,成了這趟調查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