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書店學

10 / Dec

地下啟蒙年代──唐山書店的地下紀事

七、八〇年代是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最飄渺無根的時候,無法加入世界版權公約的台灣,竟意外讓翻版書成為了當時滋養台灣的重要養分。在國內外局勢動蕩的年代,陳隆昊在台灣大學旁開了至今近四十年的唐山書店。

回望過去四十年,陳隆昊從出版及書店業的角度重新詮釋戒嚴時期的台灣及當時重要的歷史事件。中美斷交、越戰讓台灣的書業蓬勃發展,解嚴尾聲和警總之間的護書角力,都成為了市井中的「書店歷史學」。

10 / Dec

學運的迴響──東海書苑的時代故事

一九八八年的一場農民抗議事件,讓廖英良開始思考社會運動,事件中他開始接觸黨外運動的事物,發現社會大眾需要更多樣的知識與觀點,後來他投入地下電台的工作,每天冒著被警察抄台的風險,仍堅定要成為知識的傳遞者,這也正是東海書苑誕生的原因。
經歷幾次的搬遷,東海書苑正式在二〇一九年歇業,改由他所經營的另一家書店──邊譜書店,延續作為知識傳遞的基地。儘管實體書店業面臨著經營困境,廖英良認為,實體書店仍必須存在,因為它創造人與書本直接碰觸的機會,這是網路書店難以做到的事情。書店的存在,本身就是社會運動的一環。

10 / Dec

河邊的時代倒映──藝文激盪下的詩意書店

解嚴後的台灣經歷了一波波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群起激憤的改革聲浪在社會中、校園裡躁動著。詹正德搭上這波躁動的尾聲,他滿腔熱血,但校園運動卻已逐漸冷卻。他轉而投入電影的世界,那是台灣新電影光耀綻放,用創作改變台灣和世界的理想時期。
隨著歷練增長,詹正德從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中,找到了和這個社會共處的方法。他和社會保持距離,卻不全然封閉,他暗中觀察找到和這個社會溝通的方式,而在淡水的「有河book」,就成了最好的生活實踐。
有河book後來因故歇業,原址轉手給無論如河書店經營。詹正德則在二〇二〇年於北投唭哩岸附近以「有河書店」之名重啟書店。

10 / Dec

島嶼呼喚──島呼冊店的青年聲響

二〇一四年的太陽花學運,再次激起台灣人關注政治與學運的意識,這場學運不只影響了台北活動現場,更激起台灣各地青年改革的浪潮,林詩涵也是其中一員,她決定以參選嘉義市長作為她企圖改變台灣政治生態的起點。
雖無如期當選,但林詩涵換另一種方式關注在地議題,她與伴侶吳敏華共同成立島呼冊店,結合友善農業豆製品和獨立書店,關注著在地人的身體與心靈。
「島呼」不只是豆腐的台語發音,更深層的含義是希望透過「島嶼呼喚」,喚起更多嘉義人、台灣人對於自身島嶼的重視。

10 / Dec

生活在此方──梓書房的二手書世界

曾淯慈和蔡佳真從大學畢業就待在二手書店工作,她們熱愛看書,更喜愛舊書,就連研究所的畢業論文都是研究二手書店,而這也成為她們開一間二手書店的起因。
二手書夾藏著書主人的痕跡與回憶,淯慈與佳真生活在二手書堆裡,翻閱著每本書收藏的時空故事。在她們建構出來的二手書世界中,書搭起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也用自己獨特的「二手再生術」,試圖幫舊書找到新面貌。

21 / Dec

家鄉絲念──紅絲線的家鄉與文學牽連

原先在台北遊戲公司擔任故事企劃的林虹汝,在日本三一一強震後,意識到生命無常,下定決心追尋期盼已久的想法,回到家鄉彰化,開立紅絲線書店,以書店為據點,用書與文學,重新認識彰化這塊台灣文學寶地。
紅絲線書店就像一個容器,每一位來這裡的讀者,都能在這裡感受自己與文學的牽連,獨特而幽微,紅絲線書店的樣貌,隨著客人而日漸變化,正是書店與人最珍貴的交流。

10 / Dec

老書局的嬗遞──仁偉書局的文化記憶轉型

仁偉書局是嘉義的老字號書局,經歷將近四十個年頭。傳統書局曾是台灣重要的文化據點,它有特殊的經營定位,是各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場域,更是小朋友與學生的「百貨公司」。
年輕的羅怡芬是書局的二代接班人,仁偉書局不只陪伴她長大,也陪伴了無數嘉義人成長,更是父母親打拼多年的心血。她要如何結合老書局的精神與新的經營策略?如何與父母親磨合出最適合的合作模式?怡芬正在摸索現代版的嘉義「仁偉書局」。

10 / Dec

青年掀海風──掀冊店的苑裡書活經驗

二〇一二年的苑裡反風車運動,讓一群關注環境議題的新血注入苗栗苑裡,劉育育、林秀芃與其他夥伴,在這場社運中發現,苑裡不只存在環境及城鄉資源的問題,也缺少一個能夠照顧在地、解決問題的團體與空間。社運過後,她們繼續留在苑裡,打造一間能夠讓人認識苑裡的「掀冊店」,藉此空間串連各界資源,並且孕生出「教芋部」計畫,改善教學資源不足以及農民作物行銷的問題,在苑裡掀起一陣良善的循環變化。

21 / Dec

老村新力量──社區裡的大家書房

獨立書店是一種很好的介面,讓在地人聚集交融,也吸引外地人靠近。
因為拍攝紀錄片而接觸到忠義眷村的奚浩,發現忠義村是一個很特別的村子。這座老眷村,除了外省族群外,近年移入了大量的原住民族群和新住民成員。這個村子是移動者的故鄉,蘊藏豐厚的生命故事,激盪不同的文化融合。
奚浩以社區工作的型態經營大家書房,凝聚社區居民,也連結外部資源進入忠義村。在此,書店不只是純粹買書、閱讀的地方,也是尋找問題解答、認識地方的場所。在二〇一九年,奚浩將大家書房移交給村子裡的團隊經營,「村籽」正在書房裡萌芽。